报废车回收并非产业的终点,而是新一轮循环的起点。构建一个从“生产-销售-使用-回收-再生-再制造”的汽车产业绿色闭环,已成为行业共识,但这其中充满了博弈,也孕育着巨大的共赢机会。
博弈在于责任的划分与利益的分配。根据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(EPR),汽车生产企业应对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负责,包括报废回收。这意味着车企需要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回收网络建设。起初,这可能被视为一种成本负担。同时,与现有的回收体系如何融合、利润如何分成,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。
然而,共赢才是终的出路。对车企而言,积极参与回收闭环绝非只是履责:
控制成本:从再生材料中获取相对廉价的原材料,如再生铝、再生塑料,用于新车制造,可降低生产成本。
绿色品牌:打造“绿色工厂”、“零废弃汽车”等概念,显著提升品牌形象和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评级。
数据反馈:回收环节可获得零部件在真实世界中的磨损、失效数据,反馈给研发和设计部门,从而在未来生产出更耐用、更易拆解和回收的汽车,从源头(Design for Recycling)为循环经济助力。
对回收企业而言,与车企绑定意味着稳定的车源、技术标准的对接以及资金支持,可以更快地迈向规模化和发展。
因此,未来的趋势将是车企通过自建、入股、联盟等方式与专业的回收企业深度合作,共同打造覆盖全国的回收网络体系。博弈将逐渐转向合作,终形成一个责任共担、利益共享、资源循环的产业命运共同体。
